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河北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2022-06-23 16:36170

  金色麦浪,颗粒归仓,又是一季丰收粮!

  从省农机局获悉,截至6月22日17时,河北省小麦已收获3219万亩,完成95.3%。据农情调度和专家实地调查分析,我省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党政同责保面积,惠农政策增底气

  抓起一把金黄的麦粒,成安县种粮大户杨俊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杨俊山种植的3000多亩小麦,平均亩产达600公斤左右。

  “今年的丰收特别来之不易!”说起今年小麦的收成,杨俊山挺满意。

  我省作为粮食主产省,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任务。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保粮食安全作为保国家安全、保经济安全、保社会安全的重要举措,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河北贡献。

  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生产的源头,稳定播种面积是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去年秋季以来,我省降水异常偏多。10月上中旬是我省小麦适播期,冀中南主要种麦区却出现连续阴雨天气,造成约2500万亩小麦晚播。

  面对不一般的挑战,为了稳定冬小麦播种面积,我省将粮食面积、产量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县、落实到乡村、落实到地块,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出台超常规支持措施,组织各地抢抓“播种窗口期”,足额完成小麦播种任务。2021年冬小麦播种面积达3350.8万亩,为保障夏粮丰收夯实了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生产。我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保护红线,加快打造高标准农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规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稳的是粮农的心,稳的是党政同责、重农抓粮的责任。

  “稳定粮食生产,要让农民种粮有赚头。这不仅需要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更需要种得好、卖得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用好产粮大县奖励、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小麦最低收购价、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提高种粮比较效益,调动各地重农抓粮、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为应对农资市场价格上涨形势,中央财政分两批下达我省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6.04亿元,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

  “一喷三防”是小麦生长中后期关键的防灾增产技术措施。今年4月,面对小麦主产区较为复杂的苗情长势,中央财政在时隔7年之后,恢复“一喷三防”补贴政策,安排16亿元用于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

  资金下达后,我省统筹中央财政4亿元、省级财政1.5亿元,对主产区小麦进行了免费统防统治和“一喷三防”,全力推动小麦促弱转壮。

  强农惠农政策春风化雨,种粮人添动力,粮食生产添活力。从播种、田管,到收获、销售,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措施,增强了广大农民的获得感,也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粮食安全的根基稳如泰山。

  科技壮苗指导细,精心田管促丰收

  看着一车车沉甸甸的麦粒,宁晋县科优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柳义龙脸上乐开了花。

  受秋汛影响,去年宁晋县冬小麦播期较常年晚15至20天,导致小麦出苗晚,苗情整体偏弱。“那时候,可把我愁坏了。”柳义龙说。

  和柳义龙有共同烦恼的麦农不在少数。数据显示,去年历史罕见的秋汛,给我省冬小麦播种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由于农机难以下地,全省晚播小麦比例高达76%,越冬前一、二类苗占比只有39.2%,苗情近30年来最差。

  苗情差,怎么保收成?我省各地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强麦田春季管理,编制技术指导方案,举办系列技术培训,面对面、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全力推动晚播小麦“促弱转壮,早发稳长”。

  “壮苗麦田,春季第一次肥水时间可推迟到拔节期”“普通麦田,在起身期促进分蘖和次生根生长”……从2月份开始,宁晋县农业农村局技术站站长吴立勇的“科技壮苗”小分队脚步就没停过,他们在宁晋县走村入户,为农户提供全链条技术指导,对晚播的弱苗进行“把脉问诊”。

  小麦一天不收获,技术指导一天不放松。我省农业农村系统在137个产粮大县成立粮食科技服务团,在1766个乡镇设立粮食科技服务站,向4.5万个村选派粮食生产科技专员,紧盯小麦苗情变化,分区域、分类别、分时节加强田间精准管理。

  一项项农业技术为小麦提供“生产剂”,农民心里有了底。在柳义龙看来,政府重视、专家指导、粮农操心、老天帮忙,尽管这一季小麦播期普遍偏晚,冬前苗情偏弱,但转化快、紧追赶,今年再获丰收有基础,也有底气。

  种在地里是庄稼,收到家里是粮食。全省投入200万台农业机械,跨区机收车辆免通行费;农机作业人员核酸检测“即采即走即追”;各乡镇成立应急代收代种作业队,对因疫情无法返乡农民、收割困难家庭和“小散偏”地块,及时组织开展代收代种等服务;气象部门及时推送天气信息,引导抢收抢种……特殊年景,答好丰收答卷,保障措施有力有效。

  良种良田齐发力,稳粮提质见效益

  石家庄市藁城区种粮大户刘召斌种植了800亩“藁优2018”优质强筋小麦,尝到了丰收甜头:每亩能产600公斤,1公斤可以卖到3.2元左右。

  “啥叫好种子?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要把这些综合在一起。”刘召斌说,选对了种子,收成就有把握。他种的强筋小麦面筋含量高、面筋质量好,是制作面包、饺子的最佳选择,价钱比普通的小麦高,根本不愁卖。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千百年来的农谚说明,一粒小种子承载着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

  6月12日,邢台市南和区阎里村马兰1号高产攻关田实打实收,专家组随机抽取地块,收获面积3.165亩,实际亩产达863.76公斤,创下全省小麦亩产历史新高。6月14日,魏县1200亩马兰1号节水高产示范方,专家组随机选取两个地块实打实收,平均亩产810.80公斤,这是我省小麦大面积亩产首次超过800公斤……全省多地高产示范方实打实收的新纪录,展现了良种的潜力和空间。

  让“好种子”结出“好果子”,农业才更有盼头,粮农才更有奔头。我省坚持“藏粮于技”,围绕小麦产业,强化新品种选育,有效促进了优质小麦品质提升和产能提高,培育出师栾02-1、藁优2018、冀麦765等一批品质性状优良、产量高、适应性强的强筋小麦品种,以及马兰1号、衡麦30等节水高产小麦品种,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良种要种在良田上。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高标准农田里,阡陌纵横,田畴整齐。

  “农田条件提升了,地也好种多了。”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江坡说,高标准农田让粮田变良田,实现集中连片耕种,农机进田容易了,成本大幅下降。

  近年来,我省打造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节水增粮能力显著增强,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耕地利用率提高3%以上,生产成本降低近15%,亩均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公斤以上。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粮食产能稳定性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从巍巍太行到渤海之滨,从冀中平原到坝上高原……放眼燕赵大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随处可见,丰收气息扑面而来,更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藏粮于地”战略已在广袤田畴落地生根。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秋风起时蜜柚香 广东梅州蜜柚迎来采摘季,展开一幅丰收图景
  白露时节,摘柚正忙。  凌晨的果园还浸在微凉的湿气里,广东省梅县区松口镇的柚农们已踏着露水进入,只为赶在太阳升起前,摘下第一拨蜜柚。  柚园里,映入眼帘的是那沉甸甸的柚子挂满枝头,圆润饱满,色泽金黄,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微风拂过,柚子香与树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丰收乐章。 

0评论2025-09-1720

湖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3286个
  湖北农村农业含绿量和含金量成色更足了。发布会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蔡党明介绍,十四五以来,湖北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品一标农产品,即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在农产品消费市场上,它们是妥妥的

0评论2025-09-1732

AI养鱼、数字养牛、葡萄避雨栽培…… 柳江农业搭上人工智能快车
  从今年3月5日我们首次与柳江区正式洽谈,到6月10日公司正式投入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3个月。9月4日,广西华芯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叶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连称赞柳江区高效的办事效率。  去年,周叶环原本计划前往南宁、崇左考察投资环境,但在途经柳州时,了解到当地突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扶持政策,便

0评论2025-09-1735

甘肃省首个国家审定春小麦品种亩产创新高 “陇春44号”亩产达783.7公斤
  9月11日,记者从省农科院获悉,该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强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近日在新疆巴里坤县创下高产纪录,百亩攻关田实测亩产达783.7公斤。  9月6日,由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组织的强筋高产广适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测产活动,在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境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举行。经新疆农科院、甘

0评论2025-09-1719

西南地区规模第一 铜梁乌鱼养殖产业是如何“炼”成的
  初秋清晨,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千亩鱼塘泛起粼粼波光。鱼塘一侧的高碑乌鱼集散中心门口,满载乌鱼的货车缓缓启动,驶向160公里外的四川泸州。  高碑村村民周良文既是集散中心负责人,也是铜梁区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的64户养殖户之一。  淡季每天出货约1万斤,春节等节日期间出货量会大幅增加。合作社年产乌鱼2300

0评论2025-09-1726

全国每5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眉县
  近日,第三届中国猕猴桃博览会暨第十四届猕猴桃产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近年来,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迅速,全国每5个猕猴桃、全世界每9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眉县。202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30.2万亩,预计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  眉县地处秦岭北麓,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国内外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区。依

0评论2025-09-1735

吕梁成立首家农业科研机构科协
  近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成立,这是吕梁市农业领域科研院所成立的首家科协组织。  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协的成立是吕梁市科协推进一县一会战略布局、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科协组织建设的重要进展,也是吕梁市科协三年行动计划阶段性成果的具体体现。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协将充分

0评论2025-09-178

巫溪药香飘出深山 一条产业链带活一方经济
  春风送暖,更捎来希望。巫溪尖山镇广袤的田野里,村民们正弯腰翻新着田地,这里又将迎来一年中最为忙碌的季节:种植中药材黄蜀葵。  田间地头,巫溪县农业农村委农技人员正在指导农户科学种植。这种被誉为药中黄金的草本植物,鲜花亩产可达3000斤,每亩能为农户增收3000元。与黄蜀葵种植基地遥相呼应的还有20000平方

0评论2025-04-0955

甘肃春耕图景里的现代农业变革
  无人驾驶覆膜机在旱塬上勾勒银色轨迹,智能温室里的樱桃草莓即将迎来丰收,粮油新品种在春风中舒展嫩芽3月26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天水市秦州区召开。  这场春日科技盛宴背后,是我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纲领,将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2025年,我省锚定粮播面积4000万亩以上,产量1260万吨

0评论2025-04-0948

我市“小”林蛙开拓致富“大”产业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林蛙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带动、推进创新驱动,让小林蛙开拓致富大产业。我市地处长白山脉西南麓,森林覆盖率67.15%,有适宜林蛙养殖沟系663条,林蛙产业发展优势不可替代。在二道江区,很多农户也正是因为林蛙养殖走上了致富路,已经形成了林蛙养殖、孵化、销售为一体的种植养殖产业链条。  二道江

0评论2025-04-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