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巫溪药香飘出深山 一条产业链带活一方经济

2025-04-09 11:27550
  春风送暖,更捎来希望。巫溪尖山镇广袤的田野里,村民们正弯腰翻新着田地,这里又将迎来一年中最为忙碌的季节:种植中药材黄蜀葵。 
 
  田间地头,巫溪县农业农村委农技人员正在指导农户科学种植。这种被誉为“药中黄金”的草本植物,鲜花亩产可达3000斤,每亩能为农户增收3000元。与黄蜀葵种植基地遥相呼应的还有20000平方米标准化加工厂房,从田间到车间的无缝对接,正是巫溪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近日,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公布了2025年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区)名单,巫溪成功入选。近年来,巫溪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产业融合与转型,实现了从“卖原料”向“深加工”转型。药材加工产业链逐步延长,产品附加值逐步提升,药材加工产业体系逐步完善。药海巫溪,正向着产业富强迈进。
 
  资源禀赋 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药香 
 
  位于重庆东北部的巫溪县,境内群山叠翠,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道地药材——太白贝母在幽谷中静吐芬芳,大宁党参于沃土里积蓄药力,巫溪独活根茎肥厚,黄蜀葵花开似金。
 
  从高山林下的珍稀药种,到田间地头的规模化种植,巫溪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药香,每一味药材,都承载着健康与富民的希望。
 
  “巫溪就是天然药库,我们很多老百姓都靠着种植中药材增收致富。”提及巫溪中药材发展的天然优势,巫溪县农业农村委主任陈小伟脸上写满了自信。
 
  作为中国最早应用推广中药的地区之一,古籍记载巫溪县境内的宝源山又被称为“灵山”,相传上古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草、采百药”。早在1958年,巫溪县就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药材生产红旗县”称号,1982年被商务部认定为“绿色出口基地县”,素有“天然药海”之称。
 
  当前,药用动植物2932种,占全市药用动植物总数的50.2%,其中常用药材320种,品种数量居重庆之首,是我国中药资源宝库之一。2024年中药材在地面积达40万亩,人工种植20.46万亩(收获面积11万亩),产值13.8亿元。其中道地药材优势突出,太白贝母人工种植2500亩(全国第一),年产值超10亿元,获评重庆道地优势药材。
 
  科技赋能 精深加工点亮“智慧药海” 
 
  在尖山工业园区的厂房里,崭新的金花葵黄酮提取设备正在试运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这套设备能从黄蜀葵花中提取出纯度98%以上的黄酮。”该企业技术人员指着闪烁的电子屏介绍道。窗外,2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在坤隆药业的实验室里,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团队正在对九制黄精进行质量检测。隔壁车间,工人们将加工好的药膳包装成箱,这些创新产品即将发往山东。展华药业的流水线上,一袋袋药食同源产品正在完成最后包装,机械臂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中药材加工与种植的重要动力,产业升级助中药加工走精走深。陈小伟介绍称,近年来,巫溪县携手医药高校,建立专家大院,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技术研发、人才引进来为中药材的种植与加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科技创新拔高上限,基础建设保全下限,二者相辅,助力了巫溪的中药材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促进了巫溪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化。
 
  品牌战略 助力道地药材出“深山” 
 
  如今巫溪,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蓝图已徐徐展开。源自巫溪的太白贝母、大宁党参、巫溪独活正在走向全国,中药材品牌价值不断攀升。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了解到,巫溪县与国药太极桐君阁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为巫溪县中药材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并保障了品牌推广与运营的顺利进行。
 
  在销路方面,陈小伟告诉第1眼TV-华龙网记者,巫溪已与国药太极、同仁堂、扁鹊集团等龙头企业达成合作,让深山药材走进高端市场,推动中药材产业链向更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巫溪县通过进驻全国集采平台、纳入定向采购范围、加盟集散销售市场等措施,促成鲁渝企业签约超1000万元,销往山东、广东等地中药材超1300万元,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除此之外,巫溪还采取“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基地辐射、村企合作、品牌劳务等方式,辐射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已培育中药材种植经营主体286家,带动群众就业4000余人,人均增收3500元。
 
  “我们将以‘科技+产业链+品牌’三轮驱动,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巫溪县副县长陈钢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围绕规范化基地建设、地理标志申报、科研合作深化、电商渠道拓展等工作,全力推动“巫溪造”药材走向全国,争创全国道地药材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县。(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冉长军 实习生 肖沛澳)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秋风起时蜜柚香 广东梅州蜜柚迎来采摘季,展开一幅丰收图景
  白露时节,摘柚正忙。  凌晨的果园还浸在微凉的湿气里,广东省梅县区松口镇的柚农们已踏着露水进入,只为赶在太阳升起前,摘下第一拨蜜柚。  柚园里,映入眼帘的是那沉甸甸的柚子挂满枝头,圆润饱满,色泽金黄,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微风拂过,柚子香与树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丰收乐章。 

0评论2025-09-1720

湖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3286个
  湖北农村农业含绿量和含金量成色更足了。发布会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蔡党明介绍,十四五以来,湖北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品一标农产品,即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在农产品消费市场上,它们是妥妥的

0评论2025-09-1732

AI养鱼、数字养牛、葡萄避雨栽培…… 柳江农业搭上人工智能快车
  从今年3月5日我们首次与柳江区正式洽谈,到6月10日公司正式投入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3个月。9月4日,广西华芯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叶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连称赞柳江区高效的办事效率。  去年,周叶环原本计划前往南宁、崇左考察投资环境,但在途经柳州时,了解到当地突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扶持政策,便

0评论2025-09-1735

甘肃省首个国家审定春小麦品种亩产创新高 “陇春44号”亩产达783.7公斤
  9月11日,记者从省农科院获悉,该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强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近日在新疆巴里坤县创下高产纪录,百亩攻关田实测亩产达783.7公斤。  9月6日,由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组织的强筋高产广适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测产活动,在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境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举行。经新疆农科院、甘

0评论2025-09-1719

西南地区规模第一 铜梁乌鱼养殖产业是如何“炼”成的
  初秋清晨,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千亩鱼塘泛起粼粼波光。鱼塘一侧的高碑乌鱼集散中心门口,满载乌鱼的货车缓缓启动,驶向160公里外的四川泸州。  高碑村村民周良文既是集散中心负责人,也是铜梁区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的64户养殖户之一。  淡季每天出货约1万斤,春节等节日期间出货量会大幅增加。合作社年产乌鱼2300

0评论2025-09-1726

全国每5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眉县
  近日,第三届中国猕猴桃博览会暨第十四届猕猴桃产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近年来,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迅速,全国每5个猕猴桃、全世界每9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眉县。202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30.2万亩,预计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  眉县地处秦岭北麓,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国内外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区。依

0评论2025-09-1735

吕梁成立首家农业科研机构科协
  近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成立,这是吕梁市农业领域科研院所成立的首家科协组织。  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协的成立是吕梁市科协推进一县一会战略布局、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科协组织建设的重要进展,也是吕梁市科协三年行动计划阶段性成果的具体体现。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协将充分

0评论2025-09-178

甘肃春耕图景里的现代农业变革
  无人驾驶覆膜机在旱塬上勾勒银色轨迹,智能温室里的樱桃草莓即将迎来丰收,粮油新品种在春风中舒展嫩芽3月26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天水市秦州区召开。  这场春日科技盛宴背后,是我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纲领,将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2025年,我省锚定粮播面积4000万亩以上,产量1260万吨

0评论2025-04-0948

我市“小”林蛙开拓致富“大”产业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林蛙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带动、推进创新驱动,让小林蛙开拓致富大产业。我市地处长白山脉西南麓,森林覆盖率67.15%,有适宜林蛙养殖沟系663条,林蛙产业发展优势不可替代。在二道江区,很多农户也正是因为林蛙养殖走上了致富路,已经形成了林蛙养殖、孵化、销售为一体的种植养殖产业链条。  二道江

0评论2025-04-0951

粮渔并进绘新篇——白城市春耕备耕“热力值”拉满
  春风拂过松嫩平原,黑土地上涌动勃勃生机。连日来,白城市从沃野到泡塘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拖拉机轰鸣着翻整土地,智能农机穿梭于阡陌之间,育苗大棚内绿意渐染,虾苗蟹苗展现十足活力。作为吉林省的重要粮食主产区,白城正以抢农时、强科技、提效益的奋进姿态,掀起春耕备耕热潮,为全年粮食稳产增产夯实根基。今年,这座

0评论2025-04-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