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农田高建设 “望天田”变“高产田”

2022-06-22 21:53220
核心提示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把关系到人民群众吃饭问题的耕地保护好,才能真正做到“藏粮于地”。

对于土地分散零碎、质量不高的山城重庆而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截至目前,重庆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15万亩,但和2805万亩的耕地面积相比,仍然还有一半以上的耕地未实施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且部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较低、工程老化、设施不配套等,需加紧改造提升。

前不久,市农业农村委发布了《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通过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确保到2025年建成181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02万亩高标准农田;到2030年,建成196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545万亩高标准农田。

如何让“望天田”真正变“高产田”?重庆日报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做示范树典型 

改变老百姓的旧观念 

农民是耕地的主人,建设高标准农田,首先就应取得农民的支持。可不少地方在这一环节上就颇费了一番周折。

“为了建设高标准农田,村里扯皮的事情太多了,摆上几天都摆不完。”6月17日,回忆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期的纷纷扰扰,双星村党总支书记李英不禁感叹。大家争执的焦点,是田块集中后土地界限被打破的问题。

“你们今天要是动我的田,就开机器从我的身上轧过去!”之前,村支两委明明已和苟家协商好,可到了施工当天,苟其清却临时变卦,还放出狠话,建设不得不暂时叫停。

挡在李英面前的不只是苟其清,还有三溪山和周滩子两个村民小组的不少村民。两个小组的土地紧挨,合并势必会打破组与组之间的土地界限。“你把地界打破,我们啷个分得清?我们组土质恁个好,合在一起搞坏了算哪个的?”乡亲们不愿意把地拿出来。

双星村所处的仙龙镇是永川传统农业大镇,但过去仙龙镇的农业“大而不精”,“巴掌田”“鸡窝地”制约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双星村的土地零零碎碎,大型农机根本下不了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要把这些‘小田’拼成‘大田’,让农机下田,降成本增效率提效益。”李英说。

没法整体推进,只能推示范树典型。李英找到堰上组村民罗庆荣,他家虽种有3亩再生稻,但没什么效益。“换发的土地证上面标得很清楚,土地拿出来了以后还有流转费、务工、分红等多笔收入,你说划不划得来?”李英给他算了笔细账。

罗庆荣同意后,3亩土地不仅汇聚成一块大田,还配套建设了生产道路和灌排渠道等基础设施。这下村民们眼红了,连最初极力反对的苟其清也主动拿出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总算顺利铺开。

“建设高标准农田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巴掌田’改成‘整片田’,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村民们眼看着找不着自己的地了,心情十分焦虑和矛盾,这完全可以理解,也是制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阻力之一。”市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处副处长周能表示。

“要破除村民的陈旧观念绝非易事,我们想了不少法子。”他告诉记者,一是做示范,组织村民到建设好的高标准农田现场观看,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高标准农田的优势;二是树典型,通过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致富带头人等带动村民,以产业规划、流转入股、稳岗就业等方式让村民看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所带来的“钱景”。

周能坦言,观念的形成和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因而这个阻力也将长期存在,“我们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扭转村民的观念。”

引入社会力量 

探索多途径资金投入方式 

资金投入少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另一大掣肘。

6月7日,开州区南雅镇新全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现场,一片片平整的农田鳞次栉比,田间道路、硬化沟渠纵横交织。

“想都不敢想,我们村如今也有了这么好的田块。”看着眼前这片“田海”,新全村党支部书记贺伦昆感慨。过去,新全村大部分田块分散,种地效益不高。

开州区地形大体为“六山三丘一分坝”,耕地分散,多是“巴掌田”“望天田”。早在十多年前,开州已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是投入不够,导致建出来的高标准农田存在改田没改路、改路没改田,或是缺少灌排渠基础设施等‘短板’。”开州区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严定灿认为。

在重庆不少区县,投入不高已成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紧箍咒”。据调查,以重庆的山地条件,亩均投入至少3000元,才能建成真正的高标准农田,而目前重庆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仅为1500元左右,缺口较大。

为了补上资金缺口,一些地方开始想办法。

严定灿说,开州区采取了高标准农田“先建后补”的方式,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七化”(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目标,按“自愿申报、自主建设、先建后补”原则,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进来,每亩最高可获得1500元补助。

好政策吸引了社会资金,重庆五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稻农业”)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初,五稻农业投入1000万余元在南雅镇流转土地7000余亩,其中在乌龙村和新全村的2100亩土地,按“大改小,坡改缓,弯改直”等要求启动高标准农田改建工作。

“按照‘先建后补’原则,公司改建的2100亩高标准农田将获得315万元的政策补贴。”五稻农业负责人吴明香介绍。

在全市层面,如何汇集更多资金?

常规的渠道方面,重庆每年安排近25亿元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支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拟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为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每亩高标准农田投入资金将达到4240元。

此外,开辟新的渠道。通过整治后的高标准农田,会产生一些新增耕地。今年5月,依托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线上交易平台,重庆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指标首次成功交易:永川以每亩75043元,成交新增耕地343亩,交易总额达2574万元。这一反哺机制变新增耕地资源为有效资产,实现高标准农田从“花钱”向“生钱”转变。

去年重庆18个区县启动18万亩“千年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预计产生新增耕地1.47万亩,将产生约11亿元的新增耕地收益,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三分建七分管 

确保高标准农田发挥长久作用 

既要建好还要用好、管好,农田才能真正“高”起来。过去,重建轻管曾让一些地方的高标准农田作用发挥不明显。

“之前,我们这里虽然建设了1000余亩高标准农田,但由于没有企业和经营主体流转土地,还是只能以传统耕种模式进行生产,农田内的机耕路和灌排渠等基础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缺乏管护,高标准没有带来高效益。”6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大足区拾万镇楠木村,该镇党委副书记魏吉直言不讳,“如果长此以往,1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就有可能因管护缺失出现质量下降,甚至有退化为‘低标准’的风险。”

关键时刻,同属拾万镇的思南村伸来援手——按照600元/亩的价格,思南村集体在楠木村流转了1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并以每亩810元的价格托管给重庆市有益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代耕代种,每亩土地产出的利润用于村民分红和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楠木村的高标准农田得以重焕生机。

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市农业农村委负责人表示,重庆一些地区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农田设施设备损毁后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使用年限明显缩短,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撂荒现象,高标准建后管护机制亟待健全。

如何管护?该负责人介绍,一是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落实管护主体,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二是建立农田建设项目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完善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等政策措施;三是探索通过新增耕地指标收益筹措后期管护资金等,确保高标准农田发挥长久作用。

相关新闻>>> 

四改三同步 高标准农田改造有了最新标准 

重庆日报讯 (记者 赵伟平)6月16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重庆在近日制定的《重庆市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四改”技术要求(试行)通知》中,对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有了最新的统一技术标准,即四改三同步,通过改造提升为全国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探路径、做示范。

“四改”,指的是“改大、改水、改路、改土”。

“改大”即将高程基本一致和形状不规整的田块进行合并或调整,以满足中大型农业机械通行作业需要,促成农田宜机化率达100%。

“改水”即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灌排体系,利用农业产业发展。

“改路”即是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以土路为主,按照“田就是路,路就是田”的原则,构建便捷高效的田间道路体系,做到路网与路网、路网与田块、田块与田块之间连接畅通,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达到节约集约使用耕地目的。

“改土”即是通过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活动,比如秸秆还田、绿肥种植、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调理剂、测土配方施肥、退化耕地治理等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同步”,即改、用、管同步,建立健全建后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落实管护资金。

据悉,重庆将通过高标准农田的提升改造,力争建成一批“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现代粮油、种养循环产业示范区,改造后农田的综合产能提升10%以上。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秋风起时蜜柚香 广东梅州蜜柚迎来采摘季,展开一幅丰收图景
  白露时节,摘柚正忙。  凌晨的果园还浸在微凉的湿气里,广东省梅县区松口镇的柚农们已踏着露水进入,只为赶在太阳升起前,摘下第一拨蜜柚。  柚园里,映入眼帘的是那沉甸甸的柚子挂满枝头,圆润饱满,色泽金黄,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微风拂过,柚子香与树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丰收乐章。 

0评论2025-09-1720

湖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3286个
  湖北农村农业含绿量和含金量成色更足了。发布会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蔡党明介绍,十四五以来,湖北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品一标农产品,即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在农产品消费市场上,它们是妥妥的

0评论2025-09-1732

AI养鱼、数字养牛、葡萄避雨栽培…… 柳江农业搭上人工智能快车
  从今年3月5日我们首次与柳江区正式洽谈,到6月10日公司正式投入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3个月。9月4日,广西华芯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叶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连称赞柳江区高效的办事效率。  去年,周叶环原本计划前往南宁、崇左考察投资环境,但在途经柳州时,了解到当地突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扶持政策,便

0评论2025-09-1735

甘肃省首个国家审定春小麦品种亩产创新高 “陇春44号”亩产达783.7公斤
  9月11日,记者从省农科院获悉,该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强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近日在新疆巴里坤县创下高产纪录,百亩攻关田实测亩产达783.7公斤。  9月6日,由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组织的强筋高产广适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测产活动,在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境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举行。经新疆农科院、甘

0评论2025-09-1719

西南地区规模第一 铜梁乌鱼养殖产业是如何“炼”成的
  初秋清晨,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千亩鱼塘泛起粼粼波光。鱼塘一侧的高碑乌鱼集散中心门口,满载乌鱼的货车缓缓启动,驶向160公里外的四川泸州。  高碑村村民周良文既是集散中心负责人,也是铜梁区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的64户养殖户之一。  淡季每天出货约1万斤,春节等节日期间出货量会大幅增加。合作社年产乌鱼2300

0评论2025-09-1726

全国每5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眉县
  近日,第三届中国猕猴桃博览会暨第十四届猕猴桃产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近年来,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迅速,全国每5个猕猴桃、全世界每9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眉县。202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30.2万亩,预计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  眉县地处秦岭北麓,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国内外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区。依

0评论2025-09-1735

吕梁成立首家农业科研机构科协
  近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成立,这是吕梁市农业领域科研院所成立的首家科协组织。  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协的成立是吕梁市科协推进一县一会战略布局、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科协组织建设的重要进展,也是吕梁市科协三年行动计划阶段性成果的具体体现。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协将充分

0评论2025-09-178

巫溪药香飘出深山 一条产业链带活一方经济
  春风送暖,更捎来希望。巫溪尖山镇广袤的田野里,村民们正弯腰翻新着田地,这里又将迎来一年中最为忙碌的季节:种植中药材黄蜀葵。  田间地头,巫溪县农业农村委农技人员正在指导农户科学种植。这种被誉为药中黄金的草本植物,鲜花亩产可达3000斤,每亩能为农户增收3000元。与黄蜀葵种植基地遥相呼应的还有20000平方

0评论2025-04-0955

甘肃春耕图景里的现代农业变革
  无人驾驶覆膜机在旱塬上勾勒银色轨迹,智能温室里的樱桃草莓即将迎来丰收,粮油新品种在春风中舒展嫩芽3月26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天水市秦州区召开。  这场春日科技盛宴背后,是我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纲领,将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2025年,我省锚定粮播面积4000万亩以上,产量1260万吨

0评论2025-04-0948

我市“小”林蛙开拓致富“大”产业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林蛙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带动、推进创新驱动,让小林蛙开拓致富大产业。我市地处长白山脉西南麓,森林覆盖率67.15%,有适宜林蛙养殖沟系663条,林蛙产业发展优势不可替代。在二道江区,很多农户也正是因为林蛙养殖走上了致富路,已经形成了林蛙养殖、孵化、销售为一体的种植养殖产业链条。  二道江

0评论2025-04-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