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小果子 大能量——探寻南酸枣“吃干榨尽”的秘密

2024-10-30 17:04200
  走进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杨眉镇,大巴摇摇晃晃沿着山路崎岖而上,在去南酸枣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的路上,路边掉落的一个个硬币大小的圆果子吸引了大家。南昌大学“梅园之家”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团队负责人陈军告诉大家:“这就是当地的特色果——南酸枣,别看它小,它可蕴含着大大的能量。”
 
  “天然好料” 带动当地发展
 
  南酸枣在我国有着万年历史,作为生长于南方深山里的野果,它的果肉的酸涩感吓退了不少人,以至于它们曾经只是野兽们饱腹的果实。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家企业却将南酸枣“化腐朽为神奇”。
 
  据介绍,1992年起,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下简称“齐云山食品公司”)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南酸枣树资源,在齐云山山脚研发生产起南酸枣糕产品。南酸枣从树上采摘下来运输到工厂加工只需要几个小时,不仅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村民张忠东说:“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要去采摘酸枣每次都是泥巴沾满了鞋子,出门卖果子也是困难重重。现在村里通上了公路,不仅出行方便了,还有人来收购果子,生活好了很多。”
 
  公司的创新与发展,让小小的南酸枣成了当地的“致富果”。崇义县绿之蓝林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利人介绍:“南昌大学食品学院与齐云山食品公司合作多年,我们公司作为承担南酸枣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建设任务单位在和他们合作的过程中也受益匪浅。在南酸枣科研团队的帮助指导下,成功优选培育出多个品质好、产量高的南酸枣品种,大大提高了企业和林农的种植积极性,经营效益获得了显著提高”。
 
  “百变吃法” 抓住一切可能
 
  在齐云山食品公司生产车间,一颗颗南酸枣从分拣、清洗到去皮、去核再到最终分离出洁白如玉的果肉,并通过技术处理变成晶莹剔透的南酸枣果浆,低温烘干使果浆成型,最后包装变成了可口的南酸枣糕。公司技术质量管理部经理凌华山说,从鲜枣到成型果浆,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干净、卫生。
 
  如今,齐云山南酸枣糕以其酸甜韧滑的独特口感和天然绿色健康的品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并成功远销海内外20多个国家。
 
  产品销量好,但创新永远在路上。“南酸枣糕这个产品大家吃了几十年,始终只有这一个产品,种类比较单一,我们想改变这样的状况,让南酸枣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出于这样的初心,南昌大学食品学院“梅园之家”团队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陈军已带领团队在此研发出一系列南酸枣凝胶、软糖、饮料等新产品。
 
  对此,齐云山食品公司副总经理、江西省南酸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继延十分感慨,他表示,公司已与团队合作近20年,齐云山南酸枣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研发技术的加持,校企合作使南酸枣糕“百变吃法”成为现实。
 
  “华丽变身” 创新让酸枣物尽其用
 
  众所周知,南酸枣果肉的营养价值丰富、用途多多,却并非知道南酸枣的枣皮和枣核同样蕴含着宝贵的价值。在打好“吃法”组合拳的基础上,如何将南酸枣吃干榨尽,成为了南昌大学“梅园之家”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团队的新课题。
 
  有资料显示,南酸枣的酸度较高,它的枣皮几十年都不会腐烂,不能进行简单填埋,并且其枣皮多酚含量高,如果简单地将其丢弃,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据此,团队积极与企业沟通合作,成功将枣皮饲料化,在实现了枣皮利用的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皮之不存,核也同归。南酸枣的枣核又大又圆,占整颗果子的一大部分,这样大的部位无法利用颇可惜。南昌大学食品学院王允圃教授看到了这一缺憾,又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了南酸枣核的燃料化,经过反复实验,最终成功研发出了南酸枣核生物碳和生物油,成功实现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真正将南酸枣“吃干榨尽”。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崇义县的南酸枣产业发展正不断壮大,从远在深山无人识,到现在的远近闻名万人知,南酸枣的故事还在继续……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秋风起时蜜柚香 广东梅州蜜柚迎来采摘季,展开一幅丰收图景
  白露时节,摘柚正忙。  凌晨的果园还浸在微凉的湿气里,广东省梅县区松口镇的柚农们已踏着露水进入,只为赶在太阳升起前,摘下第一拨蜜柚。  柚园里,映入眼帘的是那沉甸甸的柚子挂满枝头,圆润饱满,色泽金黄,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微风拂过,柚子香与树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丰收乐章。 

0评论2025-09-1720

湖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3286个
  湖北农村农业含绿量和含金量成色更足了。发布会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蔡党明介绍,十四五以来,湖北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品一标农产品,即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在农产品消费市场上,它们是妥妥的

0评论2025-09-1732

AI养鱼、数字养牛、葡萄避雨栽培…… 柳江农业搭上人工智能快车
  从今年3月5日我们首次与柳江区正式洽谈,到6月10日公司正式投入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3个月。9月4日,广西华芯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叶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连称赞柳江区高效的办事效率。  去年,周叶环原本计划前往南宁、崇左考察投资环境,但在途经柳州时,了解到当地突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扶持政策,便

0评论2025-09-1735

甘肃省首个国家审定春小麦品种亩产创新高 “陇春44号”亩产达783.7公斤
  9月11日,记者从省农科院获悉,该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强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近日在新疆巴里坤县创下高产纪录,百亩攻关田实测亩产达783.7公斤。  9月6日,由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组织的强筋高产广适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测产活动,在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境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举行。经新疆农科院、甘

0评论2025-09-1719

西南地区规模第一 铜梁乌鱼养殖产业是如何“炼”成的
  初秋清晨,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千亩鱼塘泛起粼粼波光。鱼塘一侧的高碑乌鱼集散中心门口,满载乌鱼的货车缓缓启动,驶向160公里外的四川泸州。  高碑村村民周良文既是集散中心负责人,也是铜梁区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的64户养殖户之一。  淡季每天出货约1万斤,春节等节日期间出货量会大幅增加。合作社年产乌鱼2300

0评论2025-09-1726

全国每5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眉县
  近日,第三届中国猕猴桃博览会暨第十四届猕猴桃产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近年来,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迅速,全国每5个猕猴桃、全世界每9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眉县。202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30.2万亩,预计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  眉县地处秦岭北麓,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国内外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区。依

0评论2025-09-1735

吕梁成立首家农业科研机构科协
  近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成立,这是吕梁市农业领域科研院所成立的首家科协组织。  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协的成立是吕梁市科协推进一县一会战略布局、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科协组织建设的重要进展,也是吕梁市科协三年行动计划阶段性成果的具体体现。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协将充分

0评论2025-09-178

巫溪药香飘出深山 一条产业链带活一方经济
  春风送暖,更捎来希望。巫溪尖山镇广袤的田野里,村民们正弯腰翻新着田地,这里又将迎来一年中最为忙碌的季节:种植中药材黄蜀葵。  田间地头,巫溪县农业农村委农技人员正在指导农户科学种植。这种被誉为药中黄金的草本植物,鲜花亩产可达3000斤,每亩能为农户增收3000元。与黄蜀葵种植基地遥相呼应的还有20000平方

0评论2025-04-0955

甘肃春耕图景里的现代农业变革
  无人驾驶覆膜机在旱塬上勾勒银色轨迹,智能温室里的樱桃草莓即将迎来丰收,粮油新品种在春风中舒展嫩芽3月26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天水市秦州区召开。  这场春日科技盛宴背后,是我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纲领,将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2025年,我省锚定粮播面积4000万亩以上,产量1260万吨

0评论2025-04-0948

我市“小”林蛙开拓致富“大”产业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林蛙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带动、推进创新驱动,让小林蛙开拓致富大产业。我市地处长白山脉西南麓,森林覆盖率67.15%,有适宜林蛙养殖沟系663条,林蛙产业发展优势不可替代。在二道江区,很多农户也正是因为林蛙养殖走上了致富路,已经形成了林蛙养殖、孵化、销售为一体的种植养殖产业链条。  二道江

0评论2025-04-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