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延庆大庄科乡栗蘑成熟上市,农户们正忙着采割装箱销往全国各地。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研发和引进,身上“流淌”着栗子的优良血脉、携带着300年栗树贵族基因的栗蘑,成了汉家川河北村乡亲们又一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大庄科乡汉家川河北村微酸性的土壤特别适宜栗蘑的生长,再加上昼夜温差大的地理特征,出产的栗蘑不仅品质好,营养价值还很高,大庄科乡汉家川河北村村民王雪琴看着长势喜人的栗蘑,笑得合不拢嘴,边干活边介绍道:“没想到我们能这么顺利收获栗蘑,昨天刚采了80斤,今天又冒出来这么多……”
眼下,又到了栗蘑成熟季节。硕大如菊、口感清脆的头茬栗蘑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村民们在村书记的带领下开始采收头茬栗蘑,一幅丰收的画卷在乡村展开。
走进河北村的种植大棚,栗蘑的鲜香沁人心脾。干净整齐的栗蘑畦内,成熟的栗蘑如花朵般绽放。村书记赵有刚一边整理着栗蘑的采收装箱,一边招待来买栗蘑的顾客。他高兴地说:“今年栗蘑产量预计可达一万斤以上,村集体的收入比往年肯定更多了!”。
据了解,栗蘑因“长相”特殊,曾被当成毒蘑菇被铲除。现如今,却成了村里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宝贝”。栗蘑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它的膳食纤维含量超过35%,并且富含大量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特别是天门冬氨酸,是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好药。
2022年,在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庄科乡汉家川河北村顺利实施了林下经济---栗蘑种植项目,种植栗蘑2亩,年产6000斤,实现净收入5万元,填补了村集体经济空白,成为村内实现经济收入增长的主要途径。此外,通过和专家、科研人员合作,充分发挥坐拥莲花山、日饮山泉水、冷凉气候等优势,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栗蘑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
2023年,在村书记赵有刚的带领下,特色食用菌的种植面积从原有的2亩增加至6亩,并且加种了黄金菇和羊肚菌。在2022年集体经济薄弱村林下经济试点项目政策的扶持下,利用2022年的利润作为今年的种植建设投入,同时向区园林绿化局申报了林下经济试点项目,投入48万元用于建设小棚、采购菌棒、肥料、薄膜等,预计每年可实现净收益10万元以上。
此外,大庄科乡汉家川河北村在打造林下经济支柱产业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及板栗等农业资源,对民宿、农家乐进行整体规划,通过田园体验、高端民宿等“涉农”项目,高标准建设以旅游、观光、食宿、采摘等休闲农业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村,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林下经济产业成为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才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如今,特色农业资源正在改变着乡村面貌,一个个“土特产”变身百姓的致富“宝贝”,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基地越牢,产业链条越长,效能也越来越好,发展也越来越稳。汉家川河北村将继续完成试种实验,逐步推广栗蘑、黄金菇、羊肚菌的种植,合理运用古树群资源,探索“公司+集体+农户”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村民及村集体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秋风起时蜜柚香 广东梅州蜜柚迎来采摘季,展开一幅丰收图景
白露时节,摘柚正忙。 凌晨的果园还浸在微凉的湿气里,广东省梅县区松口镇的柚农们已踏着露水进入,只为赶在太阳升起前,摘下第一拨蜜柚。 柚园里,映入眼帘的是那沉甸甸的柚子挂满枝头,圆润饱满,色泽金黄,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微风拂过,柚子香与树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丰收乐章。
0评论2025-09-1721
湖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3286个
湖北农村农业含绿量和含金量成色更足了。发布会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蔡党明介绍,十四五以来,湖北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品一标农产品,即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在农产品消费市场上,它们是妥妥的
0评论2025-09-1734
AI养鱼、数字养牛、葡萄避雨栽培…… 柳江农业搭上人工智能快车
从今年3月5日我们首次与柳江区正式洽谈,到6月10日公司正式投入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3个月。9月4日,广西华芯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叶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连称赞柳江区高效的办事效率。 去年,周叶环原本计划前往南宁、崇左考察投资环境,但在途经柳州时,了解到当地突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扶持政策,便
0评论2025-09-1737
甘肃省首个国家审定春小麦品种亩产创新高 “陇春44号”亩产达783.7公斤
9月11日,记者从省农科院获悉,该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强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近日在新疆巴里坤县创下高产纪录,百亩攻关田实测亩产达783.7公斤。 9月6日,由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组织的强筋高产广适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测产活动,在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境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举行。经新疆农科院、甘
0评论2025-09-1720
西南地区规模第一 铜梁乌鱼养殖产业是如何“炼”成的
初秋清晨,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千亩鱼塘泛起粼粼波光。鱼塘一侧的高碑乌鱼集散中心门口,满载乌鱼的货车缓缓启动,驶向160公里外的四川泸州。 高碑村村民周良文既是集散中心负责人,也是铜梁区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的64户养殖户之一。 淡季每天出货约1万斤,春节等节日期间出货量会大幅增加。合作社年产乌鱼2300
0评论2025-09-1728
全国每5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眉县
近日,第三届中国猕猴桃博览会暨第十四届猕猴桃产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近年来,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迅速,全国每5个猕猴桃、全世界每9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眉县。202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30.2万亩,预计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 眉县地处秦岭北麓,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国内外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区。依
0评论2025-09-1735
吕梁成立首家农业科研机构科协
近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成立,这是吕梁市农业领域科研院所成立的首家科协组织。 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协的成立是吕梁市科协推进一县一会战略布局、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科协组织建设的重要进展,也是吕梁市科协三年行动计划阶段性成果的具体体现。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协将充分
0评论2025-09-178
巫溪药香飘出深山 一条产业链带活一方经济
春风送暖,更捎来希望。巫溪尖山镇广袤的田野里,村民们正弯腰翻新着田地,这里又将迎来一年中最为忙碌的季节:种植中药材黄蜀葵。 田间地头,巫溪县农业农村委农技人员正在指导农户科学种植。这种被誉为药中黄金的草本植物,鲜花亩产可达3000斤,每亩能为农户增收3000元。与黄蜀葵种植基地遥相呼应的还有20000平方
0评论2025-04-0955
甘肃春耕图景里的现代农业变革
无人驾驶覆膜机在旱塬上勾勒银色轨迹,智能温室里的樱桃草莓即将迎来丰收,粮油新品种在春风中舒展嫩芽3月26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天水市秦州区召开。 这场春日科技盛宴背后,是我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纲领,将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2025年,我省锚定粮播面积4000万亩以上,产量1260万吨
0评论2025-04-0948
我市“小”林蛙开拓致富“大”产业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林蛙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带动、推进创新驱动,让小林蛙开拓致富大产业。我市地处长白山脉西南麓,森林覆盖率67.15%,有适宜林蛙养殖沟系663条,林蛙产业发展优势不可替代。在二道江区,很多农户也正是因为林蛙养殖走上了致富路,已经形成了林蛙养殖、孵化、销售为一体的种植养殖产业链条。 二道江
0评论2025-04-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