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培育粮用良田 保障粮田良用

2023-06-07 10:02160
  眼下,正值海南各地早造水稻的收获季节。连日来,海南日报记者走访省内部分市县的高标准农田,看田洋建设情况,跟农民们算一算增收账。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近年来,海南省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双轮驱动。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77.5万亩,占730.37万亩耕地的65.38%。
 
  “以前只敢种一造,现在能种两造了”
 
  近日,文昌市会文镇侯元丰田洋,连片的金黄稻田随风摇曳。田间道路纵横交错,沟渠相连。这是一块2022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总共600亩,涉及白延村委会下辖的5个自然村。
 
  一台大型收割机正在稻田里来回穿梭,轰隆声不断。笔直宽敞的机耕道上,附近村庄的农户正撑开袋子守在田边。
 
  “你别看现在这里是大片稻田,要是前几年过来,好多地方都还是撂荒地呢!”满潮塘村民小组组长洪德松边说边往稻田方向指了一圈。
 
  为啥宁可土地抛荒,也不愿种田?
 
  “种粮效益低,而且都是靠人工劳作,太辛苦了!还不如到外面打工挣得多,当然没人愿意种田了。”洪德松说。
 
  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侯元丰田洋一带地势较低,逢雨必涝,遇上雨季较长,经常颗粒无收,这也成了农户们的心头之痛。由于晚造雨水较多,多年来农户们每年只敢种一季早稻。
 
  文昌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庄令告诉记者,农田改造项目筹划前期,工作人员多次走村入户,深入了解群众种粮的难点堵点问题,解决群众种粮的所需所盼。
 
  侯元丰田洋从2022年开始改造,先将原本分散的小块“巴掌田”串连成片,实现“小田变大田”,并建了两条笔直的机耕道,下田坡道、排灌沟等基础设施也延伸到田间地头。
 
  项目于去年底建成,农户们赶在春节前进行早稻播种,如今到了收获的季节。站在田间地头,洪德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农田亩产在500斤左右,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亩产超过了1000斤。而且有了机耕道后,可以省去不少人工费。“以每斤1.2元收购价来计算的话,1亩地除去成本能赚500块钱左右。”
 
  “收完这一造早稻,我们6月份要开始晚稻育秧,10月份左右就可以收割了。”洪德松说,一年能种两造,大家的收入更多了,种粮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据了解,2022年海南省建设高标准农田26万亩,逐步达到“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建设标准。目前,全省项目区道路通达率100%,灌溉保证率90%以上,排涝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粮食生产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稳供。
 
  “土壤中缺什么就补什么”
 
  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三江湾洋是2021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面积1800亩,涉及7个自然村。
 
  一畦畦水田交错,白鹭飞舞其间。日前,记者在三江湾洋里遇到正在补秧的王民。他是三江镇田尾村的村民,今年70多岁。“我种了一辈子水稻,以前种粮的效益太低,现在经过改造后,土壤地力提高了,我还想扩大规模呢!”王民说。
 
  三江湾洋改造前,农业专家调查发现,项目地块的土质养分贫瘠,肥力低下,不利于农作物生长。2021年,美兰区开展包括三江湾洋在内的5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并同步进行地力提升试验,实施土壤改良面积共390亩。
 
  土壤改良如何进行?海口市美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春定介绍,先要进行植被清理,在土地平整的基础上开展土壤深耕,有效控制土壤返盐。物理改良完成后,再进行测土配方。
 
  “我们在测土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土壤中缺什么就补什么,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肥料浪费,既节约生产成本也能保护产地环境。”韩春定说,结合土地测量指标,农业农村部门还引导农民在田洋中增施有机肥、农家肥和秸秆还田等。
 
  土壤改良、地力提升带来的效益,种植户感受最深。王民的稻田原来亩产不到800斤,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现在的亩产超过1000斤。“我们现在用的化肥也比以前少多了,单是农资成本这块就能省不少钱!”王民说,原本家里只有10多亩地,为了扩大规模,他和儿子又租了50多亩地,父子俩一块干。
 
  农田质量提高,还吸引来不少“找地”的人。王民的70亩农田,一年只种一季水稻,10月份后就租给外省的种植户,主要用来种毛豆。这种“水稻+毛豆”的轮作方式,既可以改良土壤,还可以提高土地产出,实现土地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努力在品质和品牌塑造上有突破”
 
  3000多亩撂荒地“变身”农旅融合的美丽田园——这样的变化,发生在海口市灵山镇的江东田园项目。过去很长时间,这片区域因靠海和地势低洼,导致海水倒灌和积水问题突出,加上村民外出打工较多,土地撂荒严重。
 
  2021年,海口市美兰区引入海南富力热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和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经广泛调研和专家指导,项目区选定了旱优73等作为主要种植品种,既保证了农田的粮食产量,也有利于培育区域稻米品牌。“我们和国内的知名粮企合作,探索更多优质的稻米品种,努力在品质和品牌塑造上有突破。”韩春定说,利用城郊的地理优势,江东田园项目还将实施私家田园、乡村旅游等计划,加强产业延展,促进城乡融合。
 
  近年来,海南省各地积极探索引入龙头企业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运营,实现“良田粮用,粮田良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海口市琼山区引进五田家公司,引导农户将承包的土地流转给企业耕种,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经过多年培育,“琼山福稻”已发展成万亩良田,并通过优选品种、品牌打造提高了身价。
 
  文昌市公坡镇引进龙头企业,打造集水稻育种繁种、育秧、数字化种植、粮食产后服务以及原材料供应于一体的水稻全产业链新型农业品牌,利用撂荒地种植海南好米2500亩。
 
  “必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条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人表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推动海南省农业规模经营,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绿色发展。
 
  据了解,海南省今年将按照“突出重点、力补短板、建管结合”的工作思路,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并通过耕地流转、整理等方式形成万亩以上的规模连片大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秋风起时蜜柚香 广东梅州蜜柚迎来采摘季,展开一幅丰收图景
  白露时节,摘柚正忙。  凌晨的果园还浸在微凉的湿气里,广东省梅县区松口镇的柚农们已踏着露水进入,只为赶在太阳升起前,摘下第一拨蜜柚。  柚园里,映入眼帘的是那沉甸甸的柚子挂满枝头,圆润饱满,色泽金黄,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微风拂过,柚子香与树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丰收乐章。 

0评论2025-09-1721

湖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3286个
  湖北农村农业含绿量和含金量成色更足了。发布会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蔡党明介绍,十四五以来,湖北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品一标农产品,即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在农产品消费市场上,它们是妥妥的

0评论2025-09-1734

AI养鱼、数字养牛、葡萄避雨栽培…… 柳江农业搭上人工智能快车
  从今年3月5日我们首次与柳江区正式洽谈,到6月10日公司正式投入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3个月。9月4日,广西华芯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叶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连称赞柳江区高效的办事效率。  去年,周叶环原本计划前往南宁、崇左考察投资环境,但在途经柳州时,了解到当地突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扶持政策,便

0评论2025-09-1737

甘肃省首个国家审定春小麦品种亩产创新高 “陇春44号”亩产达783.7公斤
  9月11日,记者从省农科院获悉,该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强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近日在新疆巴里坤县创下高产纪录,百亩攻关田实测亩产达783.7公斤。  9月6日,由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组织的强筋高产广适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测产活动,在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境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举行。经新疆农科院、甘

0评论2025-09-1720

西南地区规模第一 铜梁乌鱼养殖产业是如何“炼”成的
  初秋清晨,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千亩鱼塘泛起粼粼波光。鱼塘一侧的高碑乌鱼集散中心门口,满载乌鱼的货车缓缓启动,驶向160公里外的四川泸州。  高碑村村民周良文既是集散中心负责人,也是铜梁区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的64户养殖户之一。  淡季每天出货约1万斤,春节等节日期间出货量会大幅增加。合作社年产乌鱼2300

0评论2025-09-1728

全国每5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眉县
  近日,第三届中国猕猴桃博览会暨第十四届猕猴桃产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近年来,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迅速,全国每5个猕猴桃、全世界每9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眉县。202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30.2万亩,预计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  眉县地处秦岭北麓,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国内外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区。依

0评论2025-09-1735

吕梁成立首家农业科研机构科协
  近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成立,这是吕梁市农业领域科研院所成立的首家科协组织。  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协的成立是吕梁市科协推进一县一会战略布局、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科协组织建设的重要进展,也是吕梁市科协三年行动计划阶段性成果的具体体现。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协将充分

0评论2025-09-178

巫溪药香飘出深山 一条产业链带活一方经济
  春风送暖,更捎来希望。巫溪尖山镇广袤的田野里,村民们正弯腰翻新着田地,这里又将迎来一年中最为忙碌的季节:种植中药材黄蜀葵。  田间地头,巫溪县农业农村委农技人员正在指导农户科学种植。这种被誉为药中黄金的草本植物,鲜花亩产可达3000斤,每亩能为农户增收3000元。与黄蜀葵种植基地遥相呼应的还有20000平方

0评论2025-04-0955

甘肃春耕图景里的现代农业变革
  无人驾驶覆膜机在旱塬上勾勒银色轨迹,智能温室里的樱桃草莓即将迎来丰收,粮油新品种在春风中舒展嫩芽3月26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天水市秦州区召开。  这场春日科技盛宴背后,是我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纲领,将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2025年,我省锚定粮播面积4000万亩以上,产量1260万吨

0评论2025-04-0948

我市“小”林蛙开拓致富“大”产业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林蛙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带动、推进创新驱动,让小林蛙开拓致富大产业。我市地处长白山脉西南麓,森林覆盖率67.15%,有适宜林蛙养殖沟系663条,林蛙产业发展优势不可替代。在二道江区,很多农户也正是因为林蛙养殖走上了致富路,已经形成了林蛙养殖、孵化、销售为一体的种植养殖产业链条。  二道江

0评论2025-04-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