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小金豆”:“钱”程似锦——吉林省油莎豆产业化发展初探

2023-01-09 13:18170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转型升级,中国大豆和油料消费近年来呈增长趋势,油瓶子里的中国油尚存较大缺口。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兼具生态作物和油饲作物特性,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3—5倍的新兴绿色经济作物——油莎豆蓄势而起,将为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提高食用油自给率发挥重要作用。
 
  困局之中觅“新机”
 
  暗黄的色泽,坚硬的外壳,包裹着厚实的籽粒,油莎豆起源于非洲,又称虎坚果、油莎草等,是抗逆性较强的莎草科一年生草本油料作物,适宜贫瘠沙化边际土壤种植。油莎豆浑身都是宝,地上部分是饲养牛羊的优质牧草,地下块茎可榨油、做面粉和酿酒,也可加工成各种食品。
 
  油莎豆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被专家学者视为弥补食用油缺口的重要作物?
 
  省农业科学院经济植物研究所所长牟忠生说,油莎豆是一种集粮、油、牧、饲为一体,并具有“四高、三新、一不争”优势的重要特色经济作物,极具规模种植和综合加工利用价值。所谓“四高”,即单产高、脂肪含量高、全株利用率高、附加值高;所谓“三新”,即是一种新型油料作物、新型饲草作物、新型绿肥作物;所谓“一不争”,即不与主粮争地。
 
  相关资料显示,油莎豆在我国已经有70多年的种植和生产历史。1952年和1960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先后从苏联和保加利亚引进油莎豆繁育试种成功,之后油莎豆便在中国大地上扎根。上世纪70—80年代,油莎豆几经推广种植,逐渐传播开来。遗憾的是,由于种植成本高、收获难度大、市场销路窄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民的种植热情逐渐减退,未能发展成大产业。
 
  守住耕地面积红线与刚性的食用油需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分依赖进口并非长久之计,提高自身产油量才是治本的良方。油莎豆适合沙化、盐碱等边际土地种植,每亩油莎豆能生产4亩大豆或2亩油菜的优质食用油,能有效弥补我国油料供需的缺口问题,油莎豆无疑是一个优选作物。
 
  发展之路添“动力”
 
  任何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油莎豆在迈向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上,也面临着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瓶颈,只有补齐各种短板,构建与完善产业链条,才能为产业发展增添源动力,而科技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尤为重要。
 
  2019年,为增加新油源,国家科技部启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省农科院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及省有关油莎豆产业科技创新的要求,由副院长郭中校挂帅,组建专业的油莎豆科研团队,与相关单位一道发起攻关。
 
  万事开头难。虽然油莎豆在吉林省的种植历史并不短,但种质资源匮乏、掌握的资料有限等客观因素,成为科研的一大阻力。
 
  为此,省科技厅统筹推进,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制定《吉林省油莎豆专项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加强顶层设计,设立专项首席,负责油莎豆专项的日常组织协调及管理工作,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项目共分为8个课题,从种质创新到产品加工涵盖各个环节。
 
  随着科研工作的启动,项目组在前郭县海勃日戈镇建立了油莎豆试验示范基地,搭建起研发推广的重要平台。
 
  “从品种到管理技术,我们得到了省农科院的大力支持,2022年油莎豆喜获丰收,每亩地产量达到550公斤以上。”海勃日戈镇种植户丁德志难掩高兴之情。丁德志的大田正是吉林省油莎豆试验点之一,农业专家的到来,不仅培育出了优质品种,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有了科技助力,这几年,他的油莎豆越种越多,收入与从前种花生时相比翻了一番。
 
  几年来,不只种植户在专家帮助下收获满满,吉林省油莎豆产业项目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在育种方面,已经选育出5个油莎豆优良品种,省农科院选育的“吉莎2号”转让吉林正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将成为主推品种;在栽培方面,省农科院编制的《油莎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已颁布,为指导油莎豆生产提供了技术遵循;在田间设备研发示范方面,成功研制出高效播种机、收获机;通过集成技术,每亩油莎豆产量稳定在550公斤以上;在食品加工方面,已开发出啤酒、饼干、豆奶粉等系列产品。
 
  从“书架”到“货架”
 
  走进吉林省油莎豆食品研究院,油莎豆开发出的系列产品琳琅满目;现代化油莎豆生产线上,一批批包装精美的油莎豆粉正被发往全国各地。
 
  吉林省油莎豆食品研究院负责人张明春告诉记者,油莎豆营养全面,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产业,对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将更优质的油莎豆产品推向市场,拉长产业链条,研究院和国内大型油料加工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进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发出来一系列油莎豆深加工产品,很多产品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
 
  “油莎豆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以及不饱和脂肪酸,有润肠作用,所以新产品油莎豆粉一上市,就受到老年人和女性消费者的青睐,销量非常好。我们的油莎豆食用油也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张明春告诉记者,研究院一方面从源头抓起,发展订单农业,拉动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与吉林省知名的电商企业合作,拉动市场,提高销量,反哺农业,三产融合,形成良性循环。
 
  产业发展,产销流通是关键。做大做强油莎豆产业,不仅需要加快科技攻关突破,也要在市场上给予引领,产得好,也要卖得好。
 
  走进长春市金时代大厦,十几个“网红”正在直播,手机屏上点赞不断。各平台助理正忙着整理订单。
 
  “这是一种比较新的产品,开拓新市场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向消费者讲解一下它的常识。”吉林省北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石告诉记者,电商致胜的奥秘只有一个:产品过硬。“北铺农业”做电商以来,一直以销售吉林省的农产品为主,就是看好了吉林省的生态优势和农产品质量优势。
 
  “现在的消费者都非常注重健康,这款北铺传奇油莎豆粉单料原粉、非提油粉、冷热速溶的特点,特别符合消费者需求。”王石说。
 
  电商助力,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金豆”,有了更广阔的前景,成为消费者购物篮中的“新宠”。
 
  从农民不爱种,到鼓起农民腰包;从无法走向市场,到多家单位联手突破生产难点;从市场未识,到成为购物篮中的“新宠”,“小金豆”蹚出了一条崭新的三产融合之路,更蹚出了农民增收致富之路。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秋风起时蜜柚香 广东梅州蜜柚迎来采摘季,展开一幅丰收图景
  白露时节,摘柚正忙。  凌晨的果园还浸在微凉的湿气里,广东省梅县区松口镇的柚农们已踏着露水进入,只为赶在太阳升起前,摘下第一拨蜜柚。  柚园里,映入眼帘的是那沉甸甸的柚子挂满枝头,圆润饱满,色泽金黄,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微风拂过,柚子香与树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丰收乐章。 

0评论2025-09-1723

湖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3286个
  湖北农村农业含绿量和含金量成色更足了。发布会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蔡党明介绍,十四五以来,湖北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品一标农产品,即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在农产品消费市场上,它们是妥妥的

0评论2025-09-1736

AI养鱼、数字养牛、葡萄避雨栽培…… 柳江农业搭上人工智能快车
  从今年3月5日我们首次与柳江区正式洽谈,到6月10日公司正式投入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3个月。9月4日,广西华芯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叶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连称赞柳江区高效的办事效率。  去年,周叶环原本计划前往南宁、崇左考察投资环境,但在途经柳州时,了解到当地突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扶持政策,便

0评论2025-09-1739

甘肃省首个国家审定春小麦品种亩产创新高 “陇春44号”亩产达783.7公斤
  9月11日,记者从省农科院获悉,该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强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近日在新疆巴里坤县创下高产纪录,百亩攻关田实测亩产达783.7公斤。  9月6日,由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组织的强筋高产广适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测产活动,在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境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举行。经新疆农科院、甘

0评论2025-09-1722

西南地区规模第一 铜梁乌鱼养殖产业是如何“炼”成的
  初秋清晨,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千亩鱼塘泛起粼粼波光。鱼塘一侧的高碑乌鱼集散中心门口,满载乌鱼的货车缓缓启动,驶向160公里外的四川泸州。  高碑村村民周良文既是集散中心负责人,也是铜梁区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的64户养殖户之一。  淡季每天出货约1万斤,春节等节日期间出货量会大幅增加。合作社年产乌鱼2300

0评论2025-09-1730

全国每5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眉县
  近日,第三届中国猕猴桃博览会暨第十四届猕猴桃产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近年来,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迅速,全国每5个猕猴桃、全世界每9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眉县。202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30.2万亩,预计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  眉县地处秦岭北麓,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国内外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区。依

0评论2025-09-1737

吕梁成立首家农业科研机构科协
  近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成立,这是吕梁市农业领域科研院所成立的首家科协组织。  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协的成立是吕梁市科协推进一县一会战略布局、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科协组织建设的重要进展,也是吕梁市科协三年行动计划阶段性成果的具体体现。经济作物研究所科协将充分

0评论2025-09-179

巫溪药香飘出深山 一条产业链带活一方经济
  春风送暖,更捎来希望。巫溪尖山镇广袤的田野里,村民们正弯腰翻新着田地,这里又将迎来一年中最为忙碌的季节:种植中药材黄蜀葵。  田间地头,巫溪县农业农村委农技人员正在指导农户科学种植。这种被誉为药中黄金的草本植物,鲜花亩产可达3000斤,每亩能为农户增收3000元。与黄蜀葵种植基地遥相呼应的还有20000平方

0评论2025-04-0956

甘肃春耕图景里的现代农业变革
  无人驾驶覆膜机在旱塬上勾勒银色轨迹,智能温室里的樱桃草莓即将迎来丰收,粮油新品种在春风中舒展嫩芽3月26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天水市秦州区召开。  这场春日科技盛宴背后,是我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纲领,将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2025年,我省锚定粮播面积4000万亩以上,产量1260万吨

0评论2025-04-0949

我市“小”林蛙开拓致富“大”产业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林蛙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带动、推进创新驱动,让小林蛙开拓致富大产业。我市地处长白山脉西南麓,森林覆盖率67.15%,有适宜林蛙养殖沟系663条,林蛙产业发展优势不可替代。在二道江区,很多农户也正是因为林蛙养殖走上了致富路,已经形成了林蛙养殖、孵化、销售为一体的种植养殖产业链条。  二道江

0评论2025-04-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