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V2.0”发布

科技
2025-09-02
分享

来源:新华网

  我国科学家正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月球科学研究领域。

  在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期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于8月29日发布“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V2.0”。这一嵌入式专业大模型的构建,为“数字月球”云平台赋予了高效运转的“智慧大脑”。

  人类研究月球地质演化,需依靠对撞击坑等地质构造的分析。而撞击坑的数量、大小、深浅、形态等特征,是解析月球撞击历史以及撞击效应的关键依据。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忠介绍,目前,月球上识别出的直径1公里以上的撞击坑已超100万个,直径1公里以下的撞击坑数量至今无法精准统计。若完全依赖人工识别,要完成所有月球撞击坑的排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月球专业大模型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科研效率,科研人员只需输入月球撞击坑图像及相关问题,专业大模型便能解答该撞击坑的形态、尺寸、形成年代等问题,并同步给出完整的文字描述。

  图为“数字月球”云平台。

  发布会上,刘建忠介绍,在专业大模型的研究过程中,已建立了全面系统的多模态数据标注规范,构建了包含超8700个月球撞击坑、7272个月球其他构造的带标签指令数据集。“模型训练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刘建忠表示,“大模型在撞击坑年代分类与亚类划分任务中的准确率达88%,在月球构造自动识别任务中准确率达93%。”

  按照项目规划,“数字月球”云平台将于2027年完成建设,并面向全球开放共享。(记者李黔渝)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强国网-科技强国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新华社哈尔滨9月6日电 题:白露:北疆沃野秋意浓新华社记者张玥7日将迎来秋季第三个节气白露。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当时间的脚步至此时节,...
文化
  新华社重庆9月7日电(记者吴燕霞)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思灵机器人展台前,参观者络绎不绝。一只机械手在体验者的腰部精准移动,通过传...
科技
这是9月6日在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展览区展示的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新华社沈阳9月7日电题: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见闻:千行百业激...
科技
8月27日,在贵州省从江县加鸠镇摆道村拍摄的云海景观(无人机照片)。当日,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月亮山腹地的加鸠镇出现云海奇...
旅游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缅怀抗战英烈、弘扬抗战精神,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9月1日...
文化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