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惠山泥人:“老字号”开新路 “泥娃娃”受追捧

2023-02-06 15:18250

  新华社南京2月5日电 题:惠山泥人:“老字号”开新路 “泥娃娃”受追捧

  新华社记者朱国亮

  春节期间,江苏省无锡市举办了美好生活登山节,市民踊跃参加。活动中,完赛奖牌——惠山泥人大阿福奖牌受到追捧。赛后,许多市民举着奖牌拍照留念,视为珍藏。

  这一奖牌是为此次登山活动专门定制的。惠山泥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非遗文化,将传统泥人制品与现代金属制品结合,让这一奖牌更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奖牌设计者、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汉庆说:“节日登高,意在祈福,将惠山泥人经典作品《大阿福》嵌在奖牌上,寓意祈福得福,更添节日喜庆氛围。”

  惠山泥人是用无锡惠山脚下的黑泥制作的彩色泥塑,创于明代,盛于清代,已有400多年历史。惠山泥人作品多为儿童玩具和摆设陈品,分粗货与细货两类。粗货是指用模具、半模具批量制作生产的泥塑作品,而细货则指用手捏塑的戏曲人物形象,也称“手捏戏文”。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乱频繁,许多惠山泥人作坊相继倒闭,大量艺人失业,产业受到重创。1954年,地方政府将艺人和作坊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进行生产,产业得以重振,技艺得以传承和弘扬。1958年,合作社更名为“惠山泥人厂”,延续至今。2012年,惠山泥人厂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最近十多年里,受“二次元”玩偶冲击,惠山泥人市场再度萎缩,技艺传承与弘扬也受到影响。周汉庆告诉记者,惠山泥人厂鼎盛时期曾有近千人创作设计和生产销售泥人,现在厂里职工总共才几十人,创作设计人员仅有20人左右。

  “销售不好,待遇低,从艺校招来的学徒,仅有十之一二能学出来,创新势在必行。”今年即将退休的周汉庆感叹。周汉庆16岁随父学艺,一直从事泥人捏塑,是惠山泥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为登山节定制大阿福奖牌,是周汉庆个人创作的一次突破,也是惠山泥人厂的一次“跨界探索”。自2020年引入民间资本以来,惠山泥人厂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以期将惠山泥人及其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过往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惠山泥人粗货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人物形象——“阿福”“阿喜”。这两年,在传承经典人物形象的同时,惠山泥人厂将3D打印技术与泥人捏塑技艺结合,重新创作设计了“NANI”“MOMO”等惠山泥人新人物形象。

  用无锡方言说“惠山泥人”,发音即“NANIMOMO”。周汉庆介绍,“阿福”“阿喜”形象是在江南农耕文明中逐渐形成的,其造型、用色符合传统审美;“NANI”“MOMO”造型更可爱,用色更现代,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

  重塑人物形象的同时,惠山泥人还开发了泥人盲盒。结合无锡城市文化特色,惠山泥人厂开发了“有你超甜”系列手办,创作设计多种趣味泥人形象,并采用盲盒方式进行销售。

  与惠山泥人相关的文创产品也多起来,从学习用品到生活用品都有,如“泥人”笔记本、“泥人”咖啡杯等等,达四五十种之多。惠山泥人厂还与一些地方品牌联名,如为牛奶厂、吐司店、饮品店设计泥人形象,形成“泥人+”模式。

  惠山泥人厂还将泥人文化与咖啡文化融合,在无锡一些景区开设泥人咖啡馆。游客进入咖啡馆,可一边品尝咖啡,一边了解非遗文化,还能捏一个属于自己的泥人。

  人物造型和展示、销售方式的转变,让惠山泥人受到更多年轻人喜爱和追捧,今年春节期间销量大幅增长。周汉庆说,传承与创新不矛盾,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振兴泥人产业,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与传承。

  今年,无锡将实施“百匠千品”非遗传承创新工程,惠山泥人被纳入其中,其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扩大。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哪吒2》票房创纪录的启示
  我国电影产业在建设文化强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展电影产业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平衡好投资与创作、观众期待与市场反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025年春节档,国产动画巨制《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现象级表现点燃观影热潮。截至2

0评论2025-02-2021

德汉学家:石刻佛经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中新社杭州12月29日电题:石刻佛经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专访德国汉学家、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雷德侯作者 郭其钰摩崖刻经,是在天然崖石上镌刻佛教经文、图像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不仅是研究早期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亦拥有重要一席。德国汉学家、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雷德侯自200

0评论2024-12-3022

国潮写作热度高,IP转化加速!今年度网络文学观察
2024年传统文化热依旧强劲,越来越多网络文学作者积极响应这一文化潮流,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空结合,国潮写作对传统文化元素采取了更具当代风格的转化,体现了年轻作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动自觉和创新活力。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指导、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主办的融媒体大众化文学精品:2024年度网络文学发展

0评论2024-12-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