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温州:弘扬创业精神 迈向科创之城

2023-01-04 17:53220
  ◎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在重型轨道车的牵引下,正在试跑的温州市域铁路S2线动车组依次驶过站台……这辆装备大量“温州制造”的列车最高运营时速达140千米,彰显着这座城市提速发展的决心。
 
  其中,环保且维护成本低的“轨道车辆无油风源系统”由老牌温企瑞立集团“十年磨一剑”研制。从生产低端塑料配件起家的瑞立,30多年来逐步壮大为国内最大的制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正泰、德力西、华峰……像瑞立这般在改革开放春风下成长的温州企业,不约而同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
 
  创新成为新时代温企的新标签。温州系统构建了“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格局,并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过去以艰苦创业闻名的温州人,走上依靠创新驱动、人才支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出低谷,认定创新“华山一条路”
 
  改革开放后,温州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形成以“小商品、大市场”为特征的温州模式,点燃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星星之火”。
 
  2010年前后,一度热衷赚快钱的温州民间资本从实业抽离,造成产业空心化,甚至形成了中小企业倒闭潮,以致该市多项经济指标低于浙江平均水平。
 
  2012年,温州召开世界温商大会,发布“重振实体经济、提振发展信心”的宣言,走上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
 
  “公司也曾参与投资酒店服务业,之后毅然决定做精做强主业。”瑞立集团副总经理潘银斌介绍,近年来,企业重点布局新能源、轨道交通等前瞻性领域的研发,围绕产业链重组并购多家科技型企业,R&D投入比连年保持在4.5%左右。
 
  得益于专注实业,瑞立汽车零部件板块产值从2015年的25亿元增至2021年的102亿元。
 
  过去10年,温州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约7倍,累计超过3700家。其中,2021年温州全市GDP达7585亿元,GDP及研发投入强度较2012年均翻了一番。
 
  插上了创新的翅膀,如今温州经济总量重回浙江第一方阵。
 
  产业升级,新旧转换迸发澎湃动能
 
  伴随着火花迸射,10厘米厚的碳钢板材短短4秒就被激光穿孔,在奔腾激光(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内,自研的4万瓦激光切割机正进行着参数调试。
 
  10年前,奔腾激光百人团队从武汉光谷迁至温州。奔腾激光办公室主任唐爱敏回忆道,企业几乎是从零开始,但温州政府给予了最大关心和支持,“其他的不说,单各类扶持资金就超1亿元”。得益于市政府的雪中送炭,奔腾激光年产值也从2.5亿元增长到25亿元。
 
  如今的温州正着力培育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批科技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瓯江两岸茁壮成长。位于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一座新能源产业园已初具雏形。园内的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短短5年就跻身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前十,2022年营收有望破百亿元。
 
  发展数字经济、新材料、智能装备、新能源和生命健康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州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项目招引、平台创建、企业培育、政策支持等举措,有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据悉,温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排名浙江第三。
 
  厚积薄发,广纳贤才建设浙江“第三极”
 
  “入职半年来,课题组致力于调控干细胞定向分化研究,为心脏搭桥等不同的临床场景服务。”瓯江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王鹏元介绍,实验室设有成果转化的控股公司,科研人员只需要专心做自己的事,这是当初温州吸引他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经,温州人商行天下,走出去远比引进来的人才要多。栽下梧桐树,方能引凤栖。如今温州已建设引进浙江省实验室—瓯江实验室、浙大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56家,科创平台、孵化机构星罗棋布,让科技人才得以大展拳脚。
 
  2019年,温州首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连续四届的成功举办让世界各地青年科学家看见温州、了解温州并加入温州。
 
  4年时间,全职院士、鲲鹏专家数量实现“从0到1再到13”的跨越式跃升,温州跻身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第27位。
 
  2022年,温州已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八大抓手”,包括推进创新型人才引育、科技战略平台建设、孵化育成体系构建等,正加快打造天下英才创新创业、大展宏图的热土。
 
  下一步,温州将坚持创新首位战略,紧扣打造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目标,持续提升“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留才”的精准性、实效性、前瞻性,为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加快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提供硬核人才支撑。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如何探测、防御、开发小行星
日前,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院士系统性介绍了小行星探测、防御与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并提出中国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利用构想,同时向国际伙伴发出合作倡议。为什么要开展小行星探测、防御与开发?吴伟仁介绍,太

0评论2025-09-0822

科技赋能城市管理,别搞“AI盆景”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达9.44亿,城市已成为承载亿万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面对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的现代城市,传统粗放式管理早已难以为继。以大数据、人工智能(AI)、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提供了重要支

0评论2025-09-0816

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围墙”
一段时间以来,上海、湖北、山东等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促进产学研合作,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围墙,寻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优解。成果转化事关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围绕关键节点精准发力,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主力军、创新研究生力军,

0评论2025-09-0828

算力热度持续攀升,如何“扩容”?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华为首次展出昇腾384超节点真机,其算力总规模达300PFLOPS;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中国算力平台全面贯通,标志着一个国家级算力智慧大脑初步形成;DeepSeek新版本将适配下一代国产芯片近期,算力热度持续攀升。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对算力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数字

0评论2025-09-0825